高考来临之际,许多考生、家长压力和焦虑也与日俱增,有的考生会出现应激性心理生理反应,如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急躁、心跳加快、睡眠障碍、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全身发热和出汗等一系列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有时会影响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
如何从考生自身出发,帮助他们坦然面对压力、疏解压力、调整状态、科学应考,《教育家》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秦绍正、首都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执行所长肖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成斌,就如何应考给考生、家长支招。
本文将从脑科学、心理学等角度帮**生、家长正确认识高考带来的影响,并给考生和家长带来科学应考多方面的指导。
肖晶教授观点:
肖晶:秦教授提到高考压力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不可控性,二是社会威胁性评价,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对高考压力的管理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针对不可控性带来的压力,要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可控的事情上。不可控性,指对结果不可控,不知道考多少分;对后果不可控,不知道考砸了会怎么样。考生要聚焦可控的事情,比如今晚吃两碗饭是可控的,那就吃两碗饭;每天看10分钟的脱口秀休息一下是可控的,就看10分钟脱口秀,每天对时间的安排是可控的,对复习的节奏是可控的,这些可控的事情会让人慢慢安静下来,专注此时此刻。
针对孩子担心的社会威胁性评价,老师、家长要给孩子强大的支持。如孩子担心考砸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家长可在考前明确表态,打消孩子的担心。这样就极大地减少社会威胁性评价。
把高考带来的压力变成两个化——合理化和常态化。什么叫合理化?要认为变化都合理,比如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点睡不着觉是很正常的,如果与平时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反而不对劲。
常态化是指,不仅你这样,所有人都这样,大部分的人高考前睡眠都不太好,有些会做的题高考时想不起来也很正常。大部分人在有压力的时候都会比平常状态稍稍糟糕一点点,这很正常。
肖晶: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考前这几天要逐渐进入略微有一点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最适合高考的状态。
家长要基于孩子的意愿去行事。孩子不愿意家长穿个旗袍化个妆去送考,类似这样的事情,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孩子高兴你就做,而不是基于你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孩子相信我们就做,如果孩子觉得早晨起来吃两个荷包蛋一定能考好,那就给他做。给孩子一些仪式感,让他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他考试时的状态有积极作用。
考生、家长要提前做好预设,要统筹环境因素、业务因素、人的因素等。高考时的周遭情况是环境因素,高考过程是业务因素,考生、家长是人的因素。考生、家长要针对这些因素,提前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梳理好。比如环境因素,如果高考时坐在空调口,怎么应对?如果考试时窗外知了叫得特别响,怎么应对?压力来源于变化,如果没有预计到这些变化,提前做准备,就会导致一些心理波动,有预期就不会慌乱。
家长要做孩子的情绪垃圾桶。不要跟孩子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或讲大道理。很多时候,考生不是因为高考压力导致崩溃,而是跟家长讲不明白,导致烦躁。家长这个时候要顺着孩子的心意,要适当地让孩子宣泄情绪,让孩子能够有一个絮叨的对象、发泄的出口,这非常重要。考前几天如果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宣泄,思维会变得非常清晰。
如果没有这种情绪宣泄,我们可以做一些稍微有一点激烈的运动,比如说打羽毛球,轻微运动会将人的整个情绪状态调整比较好的状态。但不建议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
肖晶:考生经历过一模二模,还有前期的充分准备,发生头脑一片空白的可能性较小,过度紧张往往是突发事件导致的。比如说堵车了,或者找不到自己考试的位置等,面对这种事件可能应激过度。这类事件其实可以提前避免,比如提早出发、提前踩点等。
有考生因过度紧张而心跳过快、手抖得没法写字,甚至哭泣。遇到这种情况,考生要将这件事尽量合理化——考场并没有规定不能手抖,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考场上哭几分钟也不会影响考试结果。不要强化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因为越想控制越无法控制。不要因此觉得“天塌了”,过度焦虑会强化事情的严重性。事实上,经过多次高考模拟和训练后,大部分孩子都能适应和完成考试。
给各位考生一个小tip,如果考前有隐隐不安或者担忧,可以把它写下来,释放担忧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具象化表达,就像写日记一样写下来,不加评价不加控制。
考试过程中要保持平静,有些题不会做,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并不一定是越到最后越不会做,第一道题不会做就很正常,要把这些情况都合理化。
如果考试中遇到不会的题,导致自己紧张发慌,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身体或心理的其中之一放松下来,这样另外一个也会跟着放松。比如考场中面对难题,人会皱眉,心跳会加速,然后就慌。我们不能控制心理的变化,但可以控制眉头,你可以打个哈欠,搓一搓手,深呼吸,让躯体的放松来带动心理的放松。另外,可以将心跳加速合理化,心跳加速就意味着全身都在总动员,全部精力都用在考试上,所以即使心跳加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努力思索后这个题还是不会做,那就放弃做下一个。
链接阅读:高考中过度紧张怎么办?最后几天考生如何调整状态?专业指导,考生家长必看!(教育家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