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个人风采

师资队伍——邓衍鹤

邓衍鹤

职称:讲师

职务:心理学院院长助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负责人

E-mail:dengyanhe@cnu.edu.cn

研究方向

聚焦于积极心理学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结构分析-精准干预-技术赋能”为研究脉络,关注青少年和教师等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网络与精准干预、心理健康评估技术的智能化和本土化,融合计算建模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24.09—至今   访问学者,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

2020.08 – 至今,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2016.09 – 2020.07,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博士

2013.09 – 2016.07,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2009.09 – 2013.07,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监狱学心理矫治方向,学士

科研项目

首都师范大学2022年学科建设校内专项(2255096):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跨诊断风险因素及前瞻性干预主持,结题。

首都师范大学2024青年科研扶持项目(24551310005青少年发展视域下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网络结构与数宇化整合式干预主持,结题。

首都青少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BJGQT2024008):“首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数字化调控策略—基于症状网络的视角”,主持,结题“优秀”。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M202210028001):“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发生机制:基于易感性人格-应激模型的验证”,主持,在研。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CCFA24138):“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风险因素及提升策略”,主持,在研。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4JYC019):“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精准提升策略:基于计算机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主持,在研。

横向研究项目(23220020161):“基于学生发展且富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主持,在研。

横向研究项目(25220020010):“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数字化智能评估”,主持,在研。

教学与教研项目

      九三学社海淀区委2023年调研课题海淀区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风险现状与应对策略”,主持,结题。

首都师范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个性化建设)“双减”政策背景下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核心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主持,结项。

首都师范大学2022年卓越教师培养“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假期微课程项目“给思维插上创造的翅膀”,主持,结项。

首都师范大学2023年“首师行动•寒假有约”跨校云课程项目“给思维插上创造的翅膀”,主持,结项。

首都师范大学2023年服务“双减”“首师行动•暑假有约”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项目“拆掉思维之墙,开启创新成长”,主持,结项。

首都师范大学202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校级实践基地培育示范项目“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主持,结项。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2025年调研课题:“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生核心积极品质的发展与培养策略”,主持,在研。

首都师范大学2024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融入策略探究”,主持,在研。

首都师范大学2024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定向支持-班主任育人工作研究)“基于心理学专业师范技能提升的班级建设策略研究”,主持,在研。

发表论文

Deng, Y.*, Li, Y., Chen, H., Li, M., & Tao, Y. (2025). A network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symptom structure across early,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ce: Insights from a large-scale sampl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78, 155-164. (SSCI-Q1)

Zhao, W., Liu, X., Deng, Y.*, & Wu, A. M. (2025).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young adults’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social comparison based on appearanc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35, 100848. (SSCI-Q1)

Deng, Y.*, Jiang, B., Li, Y., Zhang, Y., & Chen, H. (2024). Investigating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short versions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Findings from a representative large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58, 52-60. (SSCI-Q1)

Deng, Y., Li, Y., Zhang, S., Xu, J., Tong, W., & Zeng, X. (2024). Why Does a Grateful Mind Prevent an Aggressive Hand? Perspective Taking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titude and Two Types of Aggression among Individual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Prisoners.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2. (SSCI-Q1)

Deng, Y.*, Zhang, J., Chen, H., Tian, S., Zhang, Y., & Hu, X. (2024) Benefiting Individuals High in Both Self-Criticism and Dependency Through an Online Multi-component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5(1), 1-22. (SSCI-Q1)

Deng, Y.*, Zhang, Y., Zhu, Y. (2023) Autonomy Need-based Experiences and Hope and Fear Components of Autonomy Strength: Investigating the Longitudinal and Reciprocal Effects over a Two-year Perio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 111964. (SSCI-Q1)

Yu, S.#, Deng, Y.#, Yu, H.#, & Liu, X. (2021). Attachment avoidance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on Chinese adolescents’ having an inner compass. Current Psychology, 40, 887-894. (SSCI-Q2)

Deng, Y., Xiang, R., Zhu, Y., Li, Y., Yu, S., & Liu, X. (2019) Counting blessings and sharing gratitude in a Chinese prisoner sample: Effects of gratitude-based intervention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3). 303-311. (SSCI-Q1)

Deng, Y., Wang, S., Leng, L., Chen, H., Yang, T., & Liu, X. (2019) Pleasing or withdraw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ependent and self-critical depression in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following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40. 4-9. (SSCI-Q1)

Deng, Y., Chen, Y., & Liu, X. (2019)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rated attractiveness and appearance-contingent self-wor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42. 295-300. (SSCI-Q1)

Deng, Y., Yan, M., Chen, H., Sun, X., Zhang, P., Zeng, X., & Liu, X. (2016). Attachment security balances perspectives: effects of security priming on highly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SSCI-Q1)

邓衍鹤*, 李奕辰, 田思思, 高似彤 & 刘翔平. (2023). 感恩干预效果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探新, 43(03), 254-261. (CSSCI-扩展版)

田思思, 蒋滨泽, 廖冉, 邓衍鹤*. (2023). 抑郁体验重构问卷修订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2), 253-257. (CSSCI)

陈云祥, 邓衍鹤*, 刘翔平*. (2020). 大学生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8(1), 107-112. (CSSCI)

邓衍鹤, 高芯芸,徐陈晰,孙治英,岳艳春,刘翔平. (2019). 依赖导向与成就导向心理控制量表修订版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2), 253-257. (CSSCI)

陈云祥, 钟姝, 戴莉, 邓衍鹤*, 刘翔平*. (2019). 大学生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3), 497-500. (CSSCI)

陈云祥, 邓衍鹤, 刘翔平. (2018). 大学生社交焦虑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外表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1(6), 1396-1402. (CSSCI) 

邓衍鹤, 陈云祥,胡业生, 刘翔平. (2018). 外表拒绝敏感性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6). 1081-1084. (CSSCI)

邓衍鹤, 宋郁, 刘翔平. (2018). 自我意志型的青少年自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62-71. (CSSCI)

邓衍鹤, 陈云祥, 赵文, 黄宇琛, 刘翔平. (2018). 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1), 21-25. (CSSCI)

邓衍鹤, 向睿洋, 张月寒, 刘翔平. (2018). 社交焦虑者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偏差及其潜在心理机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2), 336-340. (CSSCI)

邓衍鹤, 向睿洋, 刘翔平. (2017). 社交焦虑个体被放逐后对潜在社交机会的反应偏差.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 12-16. (CSSCI)

邓衍鹤, 向睿洋, 刘翔平. (2017). 放逐对潜在接纳线索选择性注意的作用: 社交焦虑的调节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 805-809. (CSSCI)

邓衍鹤, 陈云祥, 岳艳春, 乎唤, 黄宇琛, 刘翔平. (2017). 儿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明修订版在我国初中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 1022-1026. (CSSCI)

邓衍鹤, 朱一杰, 李毅, 刘翔平. (2016). 感恩干预对暴力型犯罪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368-372. (CSSCI)

出版著作

《感恩的心》,编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积极心理学(第2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译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积极心理学(第3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嫉妒上层,鄙视下层:地位如何划分我们》,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教学工作

幸福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活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工作核心技能实操》、《学校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学》、《动机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学生培养

国家级:

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李奕辰;

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蒋滨泽;

2022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口罩社交情境中的情绪反应特点、发生机制及个体边界条件》-李佳慧;

北京市级:

202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基于成就动机的双过程模型》-纪博方;

202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数字化积极心理干预对后疫情时期健康焦虑的改善效果及作用机制》-韩典典;

级:

2021年度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项课题《口罩社交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李佳慧,二等奖;

2022年度心理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对整容倾向的影响:外表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性别差异》-李佳慧;

2022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高、低抑郁易感性人格对于他人情绪感知的偏差:基于疫情口罩视角》-张乐瑶;

202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人格易感性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及机制:基于生态瞬时追踪评估》-张靖茹,优秀成果二等奖。

社会工作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教育专委会委员;

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心理副校长;

江苏省镇江监狱特聘心理咨询顾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新媒体栏目“幸福课堂” 常驻嘉宾;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数字新生活》栏目特邀嘉宾;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讲师;

为明教育集团特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家;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Scientific Reports、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Current Psych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审稿人。

荣誉奖励

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的“优秀指导教师”;

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二等奖;

首都师范大学五四奖章;

首都师范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优秀指导教师;

全国教育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

中国社会心理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国家奖学金(三次)。